如何处理TP钱包最新版本中的常见错误? 由“四社联动”迈向“四社融合” 李沧区大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
发布日期:2025-05-03 02:49 点击次数:64大众网·海报新闻 通讯员 李婧婧 青岛报道 近年来,李沧区认真贯彻落实“三放两化”重要指示精神,深化“以社区为平台,以社会组织为载体,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,以社会志愿者为依托”的“四社联动”社区治理机制,在四社融合上下功夫,推动“四社”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相互促进、互动融合、协调发展,形成了社区治理的源头活水,构建了李沧社区治理新格局。 搭建平台,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,通过资源整合促进“四社融合” 下放资源,积蓄动能。积极落实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要求,制定“居民需求清单”“服务供给清单”“服务项目清单”三张清单,把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、信息等资源放到社区,为满足社区需求、解决社区问题、培育社区自组织、促进社区自治、实现社区发展等目标提供基础,打造社区治理的力量源泉。 强化基础建设,搭建平台。李沧区累计投入3.6亿打造区、街、居三级综合服务平台共计12.1万平方米。先后建成2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区级市民中心,23处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级市民中心,所有社区办公用房均达到600平方米标准。持续改善社区综合服务用房条件,近两年,投入资金1680万元,改善、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用房17处,新增面积2.8万平方米。按照功能完善、服务精准、多元参与、特色突出的要求,开展5处新型社区邻里中心建设。“四社”发挥作用的舞台更加广阔。 加强管理服务,营造生态。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,以标准化建制、区域化统筹、网格化治理、信息化支撑为主要内容的“一核统筹、四化推进”工作机制,成立了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李沧区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“街呼区应、上下联动”的服务群众快速响应体系,推进多元服务主体深层次参与社区治理,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生态。 注重“内孵”“外引”,发挥社会组织的载体作用,通过项目建设促进“四社融合” “内孵”“外引”,壮大社会组织规模。成立区社会组织创新园,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,2019年新增社会组织117家。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、参与社区治理,引导其专业化发展,不断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,形成社区服务类、公益慈善类、邻里互助类、文体活动类、心理慰藉类等门类齐全,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的系列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项目。 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,提升服务水平。改革年报流程,社会组织年报全程网办。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引导和管理,对社会组织负责人不良行为建立记录档案。加强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评估,引入第三方评估,使之成为监管的重要抓手、监督的重要平台和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动力,以评估促改革、促建设、促管理、促发展。 扭住项目,tpwallet钱包下载让社会组织服务在社区落地开花。项目是推动“四社联动”走向“四社融合”的核心。近两年, tp官网下载针对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,李沧区先后组织实施了6个项目。社区基金项目,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“造血”。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爱心积分平台,实现“助人自助”和多方共赢;社区协商民主项目,打造了“有事来商量”社区治理品牌;环境创新治理项目,让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新时尚更主动;社区心理援助项目,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新情况下居民的心理问题;“有爱联盟”项目,充分调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到社区建设中;“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建设”项目,构建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服务创新的支持平台。 重视培训考核,发挥社工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,通过“奖、罚、情、制”四位一体促进“四社融合” 培训赋能。随着社会治理观念的更新、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以及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,对社区工作者的政策领悟与执行能力,公文写作能力,沟通交流能力,抗挫折能力,专业服务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为持续提高社工人才队伍的素质,李沧区每年都对全区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。2019年,分4批次、历时12天对全区551名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了参与式培训。 鼓励持证上岗。采取多种方式宣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要性,对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提供考试报名服务和免费考前辅导。同时,根据报考职称类别,开通线上学习平台,通过重点讲解、题库练习、考试模拟练习、答题技巧等内容的培训,全面提升应考能力。2019年,组织494人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,同比增长191%;152人通过,同比增长130%。2020年组织报考人员784名,同比增长59%,再创历史新高。 考核奖惩。严把入口关,疏通出口关。全区全体社区工作者均纳入痕绩工作法管理,并不定期检查通报。加大考核奖惩力度,每年进行述职考核,对优秀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表彰,特别优秀的适当提高薪酬待遇;不胜任工作的,予以辞退。 强化志愿活动,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的补充作用,通过优化服务促进“四社融合” 增强志愿服务动员能力。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动员系统,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,普及志愿理念,强化志愿意识,弘扬志愿精神,倡导志愿行为,完善激励机制,培育了一批参与广、功能强、作用好的志愿者队伍。疫情发生以来,李沧区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迅速行动,每天约有5000名志愿者参与社区24小时封闭管理服务工作,这些志愿者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主力军。 推进社区活动的普及和提高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,以服务特殊群体居民为重点,贴近社会需求,积极开展社区救助、优抚、助残、为老、就业、公共安全、环境卫生和文化体育等志愿服务活动。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开展邻居节、社区文化节等邻里互助活动,倡导并组织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、互帮互助、承诺服务等,弘扬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氛围。社区志愿服务形成了周周有安排,月月有主题,一年四季不断线的繁荣景象。 提升志愿服务的精准化、精细化水平。依托社区基金和爱心积分管理平台,为志愿事业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服务渠道和平台,通过培训、活动参与、传帮带等手段,夯实志愿者的专业知识,提升志愿服务的含金量,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精准。同时,以微创投、活动奖励等方式,为志愿者解决诸如经费、场地等困难,解决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等,让志愿之路畅通无忧,让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、精细化。 智力支持,典型引路,通过强化链接促进“四社融合” 专家指导,典型引路。成立了李沧区社区治理专家智库,聘请了相关高校专家、政策专家及部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为社区治理提供智力支持。实行项目导师制,组织实施的6个社会组织项目均配备了专家进行指导、督导。坚持典型引路稳阵地,以重点开展的6个社会组织项目为依托,以上流佳苑社区、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、宾川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四中一社区、延川路社区为主要阵地,打造了由“四社联动”到“四社融合”的典范,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。 协商民主,扩大参与。协商民主是“四社融合”的催化剂,通过协商共治的方式,形成“四社”治理的合力,并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塑造了“有事来商量”社区协商民主品牌,强化居民协商意识,激活社区内生力量,拓展“四社”及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。 双侧衔接,模式创新。以居民需求侧与服务供给侧有效衔接为纽带,串联“四社”发挥作用,让“四社”围绕共同的目标和主线提升联动效能和融合力度。创新“培育+ 购买模式”“社会组织+ 社会工作者模式”“社会组织+ 志愿者模式”“社会工作者+ 志愿者模式”等多种服务模式类型,将多元化的服务供给在社区层面落到实处,从而形成社区新型的治理模式、服务供给方式和社会动员机制。